饭覆釜山僧

饭覆釜山僧朗读

晚知清净理,日与人群疏。

将候远山僧,先期扫弊庐。

果从云峰里,顾我蓬蒿居。

藉草饭松屑,焚香看道书。

燃灯昼欲尽,鸣磬夜方初。

一悟寂为乐,此生闲有余。

思归何必深,身世犹空虚。

译文

晚上知道了清净的佛理,白天便远离人群。

等着远方覆釜山的僧人,预先打扫自己的房子。

僧人们从云峰中降临,来到我的杂乱的居所。

我们坐在铺草上吃松果,点燃香炉观看佛经。

燃着灯白天将要结束,敲起磬夜晚刚刚开始。

一旦悟到了寂灭的快乐,这一生都觉闲余安宁。

也不必再想归隐了,人生和世间都是空虚的。

注释

饭:施饭食给人。覆釜山:山的名字,有此名的山不止一处,一说是荆山,在今河南灵宝,一说在长安。

清净:佛家用语,指远离恶性和烦恼。

弊庐:谦称自己的居室。

蓬蒿居:长满了蓬蒿的居所,或言居所在蓬蒿中,自谦。

藉草:以草为铺垫物。这里指坐在铺草上进食。松屑:松子,松树的果实。一说为松花。此句意谓:高僧们不需要什么美食招待。

磬(qìng):僧人所用的一种法器,做法事或诵经时,击而鸣之。

寂:寂灭,佛教用语,意为度脱生死,入寂静无为、涅檠再生之境地。此句意谓一旦觉悟了“寂灭”之佛理,此生就闲余安宁了。

归:指弃官归田。

身世:指人生和世间。

参考资料:

1、王志清撰;袁行霈主编;刘跃进副主编.王维诗选:商务印书馆,2015.04:218-219

2、傅东华选注;马卉彦校订.王维诗:崇文书局,2014.09:19

饭覆釜山僧创作背景

 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已不可考,大约是作者晚年在京师所作。《旧唐书·王维传》载:“维弟兄俱奉佛,居常蔬食,不茹荤血,晚年长斋,不衣文彩。……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,以玄淡为乐。斋中无所有,唯茶铛、药臼、经案、绳床而已。退朝之后,焚香独坐,以禅诵为事。”此诗就是描写了“饭僧”一事。

参考资料:

1、王志清撰;袁行霈主编;刘跃进副主编.王维诗选:商务印书馆,2015.04:218-219

  全诗共十四句。开头的四句,是自写,写自己饭僧前的忙碌。饭僧成为王维晚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而今日,他所迎的是远道而来的高僧,故而特别地殷勤而隆重。“先期扫弊庐”,诗人提前打扫房屋,就为了等候这些远行而来的僧人。

  中间六句,写“云峰里”来的高僧。覆釜山的高僧们终于被盼来了。这些僧人们果然不同凡俗,他们的物质需求极低,却异常地虔诚,也异常地专注,除了看道书、诵佛经外,连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。

  最后四句是写禅悟。“一悟寂为乐,此生闲有余”二句,写其彻悟。诗人在与高僧们的交流中,享受空门、山林的幽寂之乐。参证了“凡所有相。皆是虚空”(《金刚般若经》)的禅宗要义,彻悟到真正的乐事乃寂灭与涅檗,明心见性,即事而真,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“湛然常寂”的境界禅宗圆通静达的启悟。这也使其除去了一切世俗妄念的执,因此,现实中的生命与物质便空幻虚无而显得不重要了,生成了“思归何必深”的处世遇物的生存智慧。这样的收束,类似谢灵运诗的玄言尾巴。其实,王维诗中也有些这样的“尾巴”,因为他也太想将自己的禅悟禅悦直白地表达出来,并传达给世人。

王维

王维(701年-761年,一说699年—761年),字摩诘,汉族,河东蒲州(今山西运城)人,祖籍山西祁县,唐朝诗人,有“诗佛”之称。苏轼评价其: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”开元九年(721年)中进士,任太乐丞。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,今存诗400余首,重要诗作有《相思》《山居秋暝》等。王维精通佛学,受禅宗影响很大。佛教有一部《维摩诘经》,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。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,非常多才多艺,音乐也很精通。与孟浩然合称“王孟”。 ...

王维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薄禄藏吾道,移官拒物情。簿书空自老,衣食自难轻。

渐削峥嵘迹,谁探黯淡名。语君无一可,只是学归耕。

()

竹院过僧话,山门扫地迎。

英雄犹有迹,般若太无情。

()

沈醉西风有底愁,冰轮重见月如钩。炉藏桂烬香犹爇,镫灺兰缸焰未收。

可忆婿乡骑竹马,难从童阜问金牛。输他意绪澄于水,静夜吟诗独倚楼。

()

苦战勤王事,精魂泣鬼雄。坏城兵气黑,遗镞血花红。

故老谈亡国,明时录死忠。长吟一搔首,落日鸟呼风。

()

唾壶壮气已休休,呼酒田翁与动酬。

九十日春长是雨,三千丈发总缘愁。

()

淮浦泱泱淮水流,月明长照浦中楼。白鹤青猿好相访,主人今只在滁州。

()